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日常供需 > 培训学习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农民,应当成为一种职业……

    黄河科技     2020-06-29 18:33:03     浏览:9    回复:2    点赞:4
    发帖人:黄河科技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
    农民,应当成为一种职业……01.jpg

          导读:中国应该积极向农业现代化、农民职业化方向转型,把握主动,才能化解矛盾和问题。

           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,过去农民是身份,如果父母是农民,户口是农民,生下来你就是农民。现在要让农民回归职业的概念,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。

           著名经济学者厉以宁表示,将来中国农民不再是身份,而是一种职业,将来的农业从业者将是真正懂得农业技术的农场主、农民合作社、农业企业等,农业种植生产将走规模化道路。

           在过去几年,“城镇化”逐渐取代“三农”成为主流话题,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将城镇化作为解决“三农”问题的抓手。但是,如果不考虑土地问题,也会留下一些问题,比如谁来从事农业生产?目前,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,90后一代绝大部分没有从事农业生产,也没有农业生产的技能和兴趣,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,后继无人。

           因此,农民职业化似乎是唯一的选择,农民不再是一种二元社会中的政治身份,而是一种职业,农业生产也将实现专业化与现代化。但是,鉴于目前土地仍然为家庭承包责任制,即土地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,这种前景还很遥远。不过,在北方适合机械化耕种与收割的平原地区,大部分地区早就实现了粮食作物生产的现代化,那些拥有机械收费为人耕种收获的人也算是职业农民的雏形。

           现代市场经济否定“小农经济”,尽管中国粮食种植非常稳定(因为在土地规模很小且人工很贵的情况下种植其他作物不经济),但小农性质的养猪业经常因“蛛网效应”而呈现周期性过剩,呈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。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耕者有其田是因为城市不能提供足够就业的话,那么,现在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已是事实,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“承包制”就会被消解。

    0000.jpg

           小农经济的基础是家庭,在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过程中,农村家庭逐步解体,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在城市打工和就业,因此,所谓很多“农民”实际上已经成为等待就业的人,而不是从事农业的人。事实上,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,这意味着中国将出现对职业化的“现代农民”的需求。

           现在的问题是,农村家庭的“小农经济”解体后,中国是否有按照工业社会的逻辑安排农村、农业和农民的能力。这其中最大的挑战,就是当农民成为个体的待业者,而不是家庭经济中的一员时,国家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,并且给予他们市民的身份。目前来看,农村大量年轻人处于打零工、半固定工作以及待业,他们没有农业生产的经验、能力和兴趣,处于“不稳定”的状态,因此,除了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,最主要的是,如何将他们纳入到一种新型社会组织之中,而不是游荡在社会边缘地带,进不能进,退也不能退。

           另外一个挑战在于农业,当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衰落,农业亟须产业化之时,中国政府是否准备好了鼓励土地集约化的土地改革,以及规模化种植带来的技术和组织形式的挑战。至少目前看来,这些问题都还待解答,目前主要还停留在以财政补贴鼓励家庭粮食种植的阶段,土地改革还未启动。

           此外,农村或将成为农村弱者(老年人、儿童)的定居区,如果农民进一步职业化,农地进一步集约化,那么,作为弱者的农村社区如何组织将成为一个问题。我们不能因为农村必然衰落而置之不理,必须寻找一种解决的办法。在这些方面,日本为我们提供了经验,日本早就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进化,但是,目前日本农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且加速老龄化趋势,日本因此积极采取措施培育职业农民,建立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,并对农业后继者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。

           中国应该积极向农业现代化、农民职业化方面转型,把握主动才能化解矛盾和问题。首先,应该积极推动农业的产业化与农地的集约化,为规模农业以及职业农民打好基础,并且进一步学习日本经验,发展农村职业教育,培育新型农民,同时吸引农村以外人才从事农业;其次,提高年轻农民的社会组织化水平,帮助他们更好的就业以及在城市稳定的生活,提高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以及各种公共服务,不要让农村成为失落之地。

    03.jpg

           从国内来看。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,由于人均土地太少,种田收入较低,辛辛苦苦干一年,还没有出去打工一个月挣得多,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城市务工,农村“空心化”现象普遍。显然,传统小农经济模式已不适合当前情况,发展规模化经营、精细化管理、科学种植养殖模式才是出路。这也对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农民的职业化属性在加强,农民不再是低端的代名词。爱农业、懂技术、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正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力量。

           在世界范围看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,各行各业都取得长足进步,部分行业跃居世界前列,成为具有全球市场竞争力的领域。但是农业领域的改革步伐较为迟缓,整体生产效率较低,科技化水平薄弱,全球市场竞争力较差,部分农产品价格比国外高,诸如大豆、玉米、猪肉、大米等,均高于国际价格,处于竞争劣势地位。要改变这种情况,也需要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含量,加大资本投入、科技投入,走产业化、规模化道路。农民作为职业概念而不再是身份代名词,显然更有利于有能力、有资金、有技术的人才进入,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落后现状。

           农业是基础性产业,关系到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。目前,农业从业人口结构不太好,以老人、妇女为主体,年轻人流失较严重,大部分从业人员难以理解和掌握新技术,导致整体技术水平有限。同时,现在有一部分城市人口想从事农业,他们有知识,有资金、有经验,但受到土地制度、户籍制度的限制,资本和先进技术无法正常流入农业领域。

    99.jpg

           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资源,农业也不例外。旧制度束缚了农业发展,现在要想释放农业活力,让农民职业化,应该尊重经济规律,将眼光放得长远些,要敢于突破创新,打破制度束缚,不要畏首畏尾。所以要放开相关政策和户籍限制,打破身份制度束缚,允许民间资本、城市人口自由进入农业,以市场经济规则为基准,实现农业资源优化组合,真正激发农业发展活力。

           让从业者能够赚到钱,拥有职业获得感,才能真正实现农民职业化,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。可喜的是,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土地流转,为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,部分地方取消农村户口,统一为居民户口,也为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双向流动,创造了制度条件。农民可以进城务工,城里人也可以下乡搞农业,这样的自由双向流动,才是最好的劳动力流动模式,能够最大化实现个人选择,让人不再受缚于出生、地域等限制。

          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生产力的提高,未来农业不需要这么多人,很多低素质农民都会被“挤”出来,如何承接他们,就是政府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了。

   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    打赏捐赠
    4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村民评论
    林文海2020-10-06

    回复

    鲁安幼儿园2020-07-08

    回复
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